近幾年隨著經濟的發展和電子商務移動支付的普及,無人新零售開始興起,這讓科技圈和零售圈的人有機會走到了同一個戰場。一群人崇尚技術,另一群人擅長運營,兩類人的思想碰撞,產生了很多有趣的東西,比如智能自動售貨機、無人便利店、無人貨架(現在無人貨架已經淘汰,替代品是無人售貨柜、智能售貨柜)。如果把零售業態按照激進程度、科技含量的矩陣劃分,彼此之間的差異就更加明顯。
除了產品層面的差異,這四個零售業態的市場占有率、增長率也各不相同:無人貨架市場占有率不高,增速也慢,有些食之無味,沒有行之有效的風控方案,已經被淘汰,其替代品無人售貨柜智能售貨柜正在高速增長;無人便利店的數量不多,但總有公司想試水新零售,所以前景還不錯;傳統零售門店市場規模大而穩,增速慢;唯獨智能自動售貨機,既有不錯的市場占有率也保持了快速的增長,無疑是現階段值得投資的明星產品。
智能自動售貨機是自動售貨機的新形態,很多人對它并不陌生,它的上一代是機械式傳統自動售貨機,興起于上世紀的美國,六七十年代在日本開始風靡。發展到今天,美國有500多萬臺自動售貨機,平均50人擁有1臺;日本也有近500萬臺,平均26人擁有1臺;國內在這方面起步較晚,1994年才首次引入自動售貨機,但由于支付習慣的不同和貨幣面額的限制,硬幣式的傳統自動售貨機在中國市場一直不溫不火,直到移動支付普及后國內的自動售貨機行業才迎來了高速發展的階段。
近年來受新零售的影響,國內的自動售貨機也開始用科技手段降本增效。傳統機械式的自動售貨機價格普遍在2-5萬元,現在新技術的加入規模的擴大和生產效率的提高讓機器的售價降低了不少,這為自動售貨機的普及提供了很好的條件。成人用品機、自動售藥機、自動咖啡機、自動冰激凌機、自動便當機……各種新形態的智能自動售貨機正快速進入商場、便利店、社區、車站、機場等公共區域。可以肯定的是智能自動售貨機在中國也會迎來爆發式增長,但問題在于:它會是怎樣一種發展模式呢?
日本自動售貨機:必然的“飲料機”宿命
在創投圈,關注消費升級的投資人們有一個共識:現在的中國很像發達國家的70-80年代,老百姓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開始注重品質和精神消費,這個時期最有機會誕生偉大的品牌,比如美國70年代誕生了耐克、蘋果、星巴克,日本70年代誕生了大創、全家。但唯一的異議是,中國會更像70年代的美國,還是70年代的日本?還是誰都不像我們要走自己獨特的路?
這個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對自動售貨機的企業來說,之所以有必要預判一下未來,是因為不同模式可能意味著不同的結局。在《百歲人生》一書中,作者有一個觀點:未來重復性強的工作都會被人工智能取代,即中間產業被掏空。人力會集中到兩端產業:一端是服務業,一端是原創產業(科技、文化)。
零售業也不例外,以后最可能的格局是:無人零售占據標準化的購物場景,有人零售提供有溫度的服務。
那么,美國、日本的自動售貨機為占據標準化場景做了哪些工作呢?
在地廣人稀的美國西部地區,人們習慣了開車去郊區的大型商超購物,自動售貨機存在的意義是彌補便利店的不足,因此柜子里的產品種類要足夠豐富。而在人口密度很大的日本,便利店密度已經很高,自動售貨機要找到跟便利店不同的定位,所以出現了一個特別的現象:日本的自動售貨機大都是飲料機。